厦门文确楼一座承载华侨记忆的建筑一座兼具东西方特色的侨房
栏目:教育建筑 发布时间:2025-09-21 09:48:35

  文确楼坐落于厦门集美浔江路115号,邻近嘉庚公园和陈嘉庚纪念馆,由陈嘉庚的族亲陈文确、陈六使兄弟于1937年倾资兴建。

  这幢占地约三百平方米的三层侨居,不仅体现了闽南传统文化的温润,也融汇了南洋风格的灵动:

  前部为二层半的西式主楼,后部则是三层长条形附楼,两者通过天井与方亭相连,突破了传统大厝单一格局,开创双天井的开阔空间。

  其外观别具韵味,中式凹廊与巴洛克山墙交相辉映,屋顶如斗笠般覆盖在西式楼身之上,因临海而建,风穿楼宇之时呼啸如歌,故有“吃风楼”的美名。

  墙体采用闽南特有的水洗砂工艺,海蛎壳与石英砂的混合,在水冲后呈现颗粒与光泽之美,兼顾坚固与雅致。

  楼板以竹钉代替铁钉,经过特殊处理后更加坚韧,防锈又环保。东西山墙雕饰的翼龙与徽章,融合西方透视与闽南灰塑技法,可谓雕艺瑰宝。

  出身贫寒渔家的陈氏兄弟,早年追随陈嘉庚出洋,从树胶学徒一路成长为东南亚的“橡胶大王”。

  他们于1923年创办益和树胶公司,事业有成之余,仍念念不忘故乡,特意在集美兴建文确楼作为归乡的居所。

  兄弟二人视陈嘉庚为精神楷模,积极资助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。抗战时期,文确楼曾收容乡民与教师避难。

  1953年,陈六使更是不惧压力,捐资巨款并献出土地,创办南洋大学,坚持华文教育,培养万余学子,成为海外华文教育的灯塔。陈嘉庚也在回忆录中盛赞其慷慨无私。

  在日据时期遭受轰炸,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复。2023年又因台风受损,屋顶渗漏、山墙倾斜。2024年,抢救性修缮正式启动,专家秉持“修旧如旧”,以钢丝牵引扶正山墙,泉州匠人复原水洗砂工艺,并更新耐磨砖石,延续其生命力。

  2013年,陈氏后人捐出产权,成立“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”,展出家族公益与南洋大学史料。2017年创办嘉庚邮局,成为传递侨批与文化交流的新枢纽。2025年,更设立大社村史馆,全面展示侨乡的沧桑与变迁。

  它作为国家级“侨胞之家”,常年承办联谊、音乐会及嘉庚精神讲座,每年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。陈氏后裔和年轻侨生通过多语言直播,让这份记忆与认同代代传递。

  借助嘉庚邮局,开展研学活动,以侨批讲述华人的拼搏史。陈氏家族设立基金持续资助教育与公益,福建省政府颁授的“乐育英才”牌匾至今仍高悬祖祠,铭记其功勋。

  文确楼九十余载,历经风雨,见证了从南洋奋斗到家国奉献的恢宏篇章。它不仅凝聚了建筑艺术的匠心,更寄托了跨越海洋的文化根脉。愿这份坚守与传承,继续启迪后来之人,在岁月长河中延展不息,带来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。